UED在线注册

业务范围    你的位置:UED在线注册 > 业务范围 >

长生诀·养生之道
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12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天下武功

图片

图片

养生功 食补胜药补·练功百病消

图片
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长生之术,其精髓包含十个方面:一是每日打坐,二是降伏心念,三是修炼性情,四是超越三界,五是恭敬诚信,六是断绝尘缘,七是收敛心神,八是简化事务,九是真切观照,十是泰然安定。能理解这十道精髓,才有资格谈论延年益寿;能精通这十道的微妙之处,才真正有资格谈论长生不老。祛病延年之法,返老还童之秘,都依赖于这十道精髓。打坐之道,在于形体端庄,闭目凝神,但这只是假打坐。真正的打坐,无论何时何地,行走坐卧,心都像泰山一样坚定不移,六根清净不出,七情六欲不入。无论富贵还是贫贱,都能随遇而安,无所不适。能达到这种境界,无需刻意入定,便是肉身仙佛。降心之法,在于心静如水,昏昏黑黑,不见万物;杳杳冥冥,不分内外;没有丝毫欲念,这才是真正的定境,无需刻意降伏。如果心随境转,有所感念,或者静中生出幻象,那么心就会败坏,道德也会受损,这时就必须降伏心念。炼性之道,如同弹奏瑶琴,过紧则弦断,过松则不应,只有松紧适中,琴声才能和谐。又如铸剑,钢多易折,铁多易卷,只有钢铁适中,剑才能锋利。炼真性也是如此,需要深入体会并善于理解。超越三界,即超越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忘却私欲,就能超越欲界;忘却尘境,就能超越色界;不着空相,就能超越无色界。超越这三界,烦恼就不会产生,邪魔也会远离。恭敬是道的根本,意味着一心一意,不旁骛他顾。诚信则是坚决无疑,真实不虚。能坚守恭敬和诚信,就是圣贤仙佛的境界。孔子说:“恭敬而诚信,以亲近仁德。”可见圣人也是从这里开始修炼的。断缘就是断绝尘缘。尘缘不断,最容易遮蔽心灵。万般聪明,都会被它所蒙蔽。凡人不能没有荣辱得失之心,于是就会产生机巧狡诈的念头。机巧狡诈的念头一生,就会做出各种求利之事。于是就会忙忙碌碌,尘缘扰人,心无片刻安宁,神无片刻安定,从而缩短寿命。这是大忌!古人说:“放弃世事则形体不劳累,无为则心灵自然安宁。不显示德行和才能,不阻碍自己也不压制他人。一切荣辱得失的情感,都不萦绕于心念;一切生死老病的事情,都不牵挂于心,那么尘缘自然就会断绝。”古代修炼长生之道的人,都是这样做的。至于收心,则又进了一层。心是身体的主宰,精神的居所,清净则生智慧,动摇则生愚昧。人们常常迷恋于幻境,以为它是真实的,甘愿受到污染,而不加洗涤。蒙蔽日益加深,离道也就越来越远。如果能日新月异,断绝尘缘,达到虚灵空洞的境界,不着一物,心与道合,就叫做归根。归根而不离弃,就叫做定静。归根定静之后,心灵就会泰然自若,内无所着,外亦无为,不垢不净,毁誉不生;非智非愚,利害不侵;恪守其中,恪行其常,与时消息。这是上智之人的境界。心就像眼睛一样。纤尘入眼,眼睛就会不安;小事萦心,心灵就会不定。不安不定,其病最深。应该随起随制,务必使心灵不动摇。调和纯熟之后,自然就能得到安闲。无论白昼还是黑夜,无论行走还是坐卧,无论应事还是接物,都要着意使心灵安定。心灵如果得到安定,就需要安养它,不要让它受到烦恼的侵扰。稍微得到一些安逸之后,就要慢慢驯服它使它更加清远。这就是收心之道。简事就是凡事不宜过分追求。比如饮食中的珍馐美味、衣服中的绫罗绸缎、身外的名位、财富中的金玉等,这些都是分外之物、玩好之具,足以扰乱我们的心神,因此应该远离它们。简事的宗旨就是这样。一寐一餐都关系到身体的损益;一言一动都关系到祸福的降临。能预见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,将祸患消灭在无形之中。然而有些事情是不能废弃的,有些物品是不能舍弃的,这时也应该以虚怀接受它们,不要让它们妨碍自己的心灵、生出烦躁之情而自病其心。最难除去的莫过于色欲。应该知道色是由想产生的;如果不想不生,就不会有色事。色即是空,想即是幻。只要心灵一冰冷,还有什么事情不能除去呢?有真知灼见的人早已看破这一点,因此不会受到色欲的侵害。所以说:“能够真切观照的人,是通达之人的先觉者。”所谓定,就是出俗的极高境界、求道的初步基础、习静的成功标志、持安的最后完成。这时形如槁木、心如死灰,并不是有意去追求定境而心灵却自然而然地安定下来。所以称之为泰定。心是载道的器具,静到极点道就会居住其中,而智慧自然就会产生。智慧产生于本性的固有之中,并不是现在才有的,所以称之为天光。因为心灵纷乱而昏昧,因为心灵清静而明智。智慧既然已经明了,就不要用太多的智巧去伤害定境。产生智慧并不难,难的是产生了智慧却不去运用它。自古以来忘形的人多,而忘名的人少。产生了智慧而不去运用它,就是忘名。庄子说:“用恬淡来养护智慧,智慧产生了却不去运用它,这就叫做用智慧来养护恬淡。”恬淡和智慧同时养护,那么和谐顺理就会自然出自本性之中。恬淡和智慧就是定和慧,和谐顺理就是道德。智慧不运用而安于恬淡之境,那么就会道成德备了。知道了这十道精髓,那么长生不老的秘诀就全部掌握了,而成为陆地神仙也就不难了。青云老人说:“我如今已二百五十岁,但动作依旧不显衰老,人们或许以为我是神仙吧?其实,人的寿命长短,是由元气所决定的。元气有厚薄之分,善于养生的人,即使元气本薄,但通过保护和调养,也可以延年益寿;不善养生的人,即使元气本厚,但滥用无度,也会折损寿命。这就像蜡烛有长短之分,如果燃烧条件相同,那么燃烧时间的长短就一目了然。如果把长蜡烛放在风中,它燃烧的速度自然会加快;而把短蜡烛放在笼子里保护起来,它熄灭的速度就会减慢。养生的道理也是如此。上古时代的人,活到百岁并不稀奇,他们寿命长且动作不衰。现在的人却不然,未满五十岁,就显得老态龙钟了。难道是因为时代不同,天地间的浑然之气有厚薄之分吗?不是的,其实是养生的方法不同。上古的人,遵循阴阳法则,调和养生之术,饮食有节制,起居有规律,不妄事操劳,所以能形神兼备,心境泰然,把活过百岁看作平常之事,就是这个原因。如今的社会,事物比古代繁杂,机械之巧也胜过从前。现代人把酒当水浆一样豪饮,把妄为当作常态,醉酒后行房事,因纵欲而耗竭精气,因放纵而散失真元。他们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,不善于调养精神,追求享乐而违背养生之道,只图一时之快。这样下去,想要活过五十岁而不显得衰老,怎么可能呢?因此,山野之人往往比城市之人更长寿。这是因为山野之人作息有规律,起居有常度,没有名利萦绕心间,也没有机械之乱干扰心神,他们保持着浑然天真的状态,就像葛天氏之民一样,所以可以延年益寿。而城市之人则不然,他们饮食无节制,起居无常时,内心被机械之巧所困扰,外界被名利所诱惑。狗马声色之事扰乱他们的心神,富贵荣辱之念搅扰他们的心境。他们的心没有片刻安宁,精神没有片刻安定,纷扰不休,所以寿命容易折损。陆清献公曾经说过:'足柴足米,无忧无虑。早完官粮,不惊不辱。不欠人债而获利,不入典当之门庭。只需清茶淡饭,便可益寿延年。’这真是养生的妙诀,益寿的良言。得到这个秘诀就可以长生不老,不必去采摘灵芝妙药、炼制金丹了。老子的话说:'不要使你的形体劳累,不要使你的精气动摇,不要使你的思虑营营不绝。’减少思虑以养神,减少嗜欲以养精,减少言语以养气。这里面的妙旨,却被平庸的人忽视了。从前有人谈论致寿之道时,认为不外乎慈、俭、和、静四个字。因为人心能慈,就不会害物损人。慈祥之气能养其天和。老子把俭视为宝物。所谓俭,不仅仅是指财用的节俭。饮食节俭可以养脾胃,嗜欲节俭可以聚精神,言语节俭可以养气息。再者,交游节俭可以洁身寡过,酒色节俭可以清心寡欲,思虑节俭可以蠲除烦恼。凡事省得一分,即受一分之益。和是致祥之道。君臣和则国家兴盛,父子和则家宅安乐,兄弟和则手足提携,夫妇和则闺房静好,朋友和则互相维护。所以《易经》说:'和气致祥,乖气致戾。’所谓静,就是身体不可过度劳累,心不可轻易动摇。苏老泉所说的'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’,这就是静的极致。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其要旨也不外乎此。所以善于养生的人,必然以慈、俭、和、静四个字为根本。眠食之事,与养生也大有关系。食物不能吃得过饱,过饱则肠胃必伤;睡眠不能过久,过久则精气耗散。我活了二百余年,从未吃过过量的食物,也从未做过长久的酣眠,就是这个原因。而且不仅如此,凡是细小的事情,人们最容易忽视,但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。喜怒哀乐过度则伤身,谈笑食息失时则伤身,寒暖不慎、步行过疾、酒色淫乐也都伤身。积累伤害至极,就可能危及生命。这就是古人行走不急步,目光不远视,耳朵不极听,坐不过久,卧不及疲的原因。他们先寒而穿衣,先热而解衣,不等到极饥时才吃饭,不等到极渴时才饮水。他们没有喜怒哀乐萦绕心间,也没有富贵荣辱之念扰动心境。从前的人说:'饥寒痛痒,这是我独自的感觉,即使父母也不能代替我承受。衰老病死,这是我独自应当面对的,即使妻子儿女也不能代替我承担。’自爱自全的道理,如果自己不留心,还能依赖谁呢?’这番话警醒世人,足以作为养生者的圭臬。如果不是深得养生之道的人,又怎能说出这样的话呢?”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【黄金收评】美联储降息预期和收益率下降 助推黄金价格收涨

下一篇:晚上睡不着?是身体在求救了

Powered by UED在线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